
民族介绍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一千五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等省。壮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分有“布壮”、“布越”、“布侬”、“布雅伊”等支系。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一般通用汉语,普遍使用汉文。壮族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土俗字”,又称“方块壮字”,主要用于民间契约、记录民歌等,并不普及。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行。
壮族祟奉多神,各支系的神名不一。一般祭献关公、孔子、岳飞、杨六郎、家神、财神和神农等。部分神只有偶像和牌位。如神农等牌位即设在“老人厅”内。同时保留着万物有灵崇拜,如祭献太阳、木桥、石头等。祖先崇拜在壮族的宗教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侬人”所供奉的家神有三兄弟,神位通常设于门角、梁上或后墙,并且供奉外祖父母。“土人”和“侬人”已出嫁女子每逢年节要在男家祭献自己已死去的父母。“沙人”在卧室内供有“花王圣母”。负责壮族社会宗教活动的头目有魔公和师娘。魔公都由男子担任,凡丧葬祭把等活动,便负责念经、作道场;有汉文经典,并师徒相传。师娘有男有女,专管“请鬼”、“送鬼”,行巫术以“治病消灾”;没有经书。

服饰文化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男女都穿布鞋,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与女装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奇特的头饰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
儿童头饰的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建筑文化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族建筑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望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民居住房屋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鱼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天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屋檐等雕刻成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壮民把建房当作一生的大事来看,对建房要求较高,而且一个村寨的壮民有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练泥印砖、奠基砌墙、做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只花钱买些地脚火砖及瓦片。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民居很少开后门。近年来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壮族民居住房格局已有很大变化了,清塘壮族乡人民大部分已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屋,多以楼房为主。

饮食文化
壮族饮食最独特的是五色蛋和五色糯米饭。五色蛋是把鸡、鸭、鹅蛋煮熟后,分别染成黑、黄、紫、红、绿五种颜色,每逢清明、三月三时,人人都须吃一个五色蛋,孩子们常挂一串五色蛋于胸前戏玩,青年男女则用彩蛋在歌会上“碰蛋”,找寻心爱的对象。五花糯米饭的制作工序十分别致,是将可食野生植物的根、茎、叶捣碎,将其色汁分别放在浸泡过的糯米里,蒸熟后拌成饭团。五花糯米饭色泽艳丽,花团锦簇,食之清香可口,别有风味,壮家在盛大节日的时候以此互赠,表示至亲至爱的盛情和敬意,祝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民间游艺
民间歌舞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
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壮族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龙州县新发掘出的天琴弹拨乐器。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普遍的不定期歌圩。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
跳桌
跳桌是流行于广西壮族村寨的壮族传统体育活动,每逢喜庆节日举行,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跳桌原为模仿猴子的跳跃动作,后经演变,加入传统民间武术动作,形成一套完整的舞步、舞姿形式。表演时,场地中摆一八仙桌,在鼓乐鞭炮声中,表演者在桌上模仿作猴、鸡、青蛙等各种动物的动作,以轻捷、逼真者为佳。跳桌除在本村寨内举行外,也有组织跳桌队走村串乡进行表演的。这种活动深受壮族群众的喜爱。
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传统体育活动。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绣球直径约6厘米,内装米、豆、沙子等物,重二三两,一般呈圆、方、八角形,上端系一根彩绳。绣球是姑娘们用各色小绸布块亲手缝制成的。游戏法:在草坪上竖一根高约10公尺的木杆,顶端钉一块四方形或圆形木板,板中凿一直径约60公分的圆孔,圆孔周围再凿几个直径约15公分的小孔,上面糊上各色纸。参加者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队,男女分开各站一方,每次一男一女相对而投。抛绣球者抓住彩绳甩动绣球,当甩到用力均匀时,对准杆顶圆孔投去,以穿过圆孔多者为胜。
抢花炮
抢花炮据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花炮是一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大红铁炮,炮筒口上端放着一个扎得结结实实的红布藤环子。点响铁炮后,当红布藤环冲上天空下落时,抢花炮者蜂涌而上抢夺红炮圈,抢到手后首先将其放入炮台的花篮内才能得分,得分多者为赢。这项活动集抢、挤、钻、护、传、拦动作为一体,故被誉为中国式橄榄球。
打手毽
这项活动大多由青年男女参加。毽子的做法是,用花布包上铜钱作底座,再插上鸡毛。它的特点是底座轻而大,便于拍打。手毽不能用脚踢,而是用手巴掌打。打手毽既可以两人对打,也可以几个人围成圆圈打,距离不定。
壮拳
壮拳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猜码
猜码(就是划拳)在广西各地都比较流行。一般都在朋友聚会、新人结婚、过年过节的酒桌上候进行,一般情况按桌上的人数平分成两队(大多为男人)进行比赛,输的一方要喝酒,其特点就是声音特别大,一般用桂柳话来猜,也有用壮语猜。在有新人结婚的时候,划拳和对歌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目。

相关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会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节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
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娅拜节
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有传说为侬智高母亲)。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壮年
壮年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次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加,祭毕,将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不过壮年的壮族村寨,则以春节为大年,其活动与当地汉族相同。

人生礼仪
婚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丧葬习俗
人死后,停尸于正厅,以柚叶、桃叶或姜煎水浴尸换装。入殓时孝男孝女放声号哭,也有唱《丧歌》的习惯,表示诀别。一般停尸三日,亲戚故旧来吊,洒酒供祭。将死者生前喜爱的器物置于尸旁,用铜钱遮眼、塞口,或填以糯米饭、茶叶,意为使死者在往阴间的路上有赶路饭和买路钱。有的以朱砂点五官,叫做“开光”。用白布遮盖尸体。擂鼓或燃放鞭炮志哀。如死者为妇女,还必须向外家报丧,等外家来人“见面”后方能入殓。有些地区,子女为父母办丧事,要请两位歌师分扮舅甥,通宵达旦以问答形式唱“哭丧歌”,赞颂死者生前美德,并劝喻世人应尊敬长辈,不忘祖恩。死后的第二十一天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拿到坟前烧,这个叫做过三七。
壮族有“二次葬”的传统。一般葬后三年揭棺,捡取骸骨放入陶缸内(此环节叫“捡金”,装尸骨的罐子叫“金罐”)置于岩洞或土洞中,选择“吉壤”再行安葬,称“二次葬”。至此,死者才成为祖先神灵而受供奉。对非正常死亡的,被认为将变成恶鬼,因此必须火葬。请道公诵经打斋,骨灰随道公跳过火坑,才承认其阴魂与祖先神灵有同等地位。巫师分巫和师两类,被认为能交通鬼神的人神中介,是壮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巫又称小巫,多指巫婆,作法时穿常服,无师授,无经典。以瓢为乐器,名之为“鼎”,也有摇着铃铛。巫以巫术活动为主,自称能代人“神游”阴间,寻找死去的亲人,代为传言,或替人问神问鬼,以告吉凶祸福。师又称师公,由师徒传承,但无组织,不吃素,可婚娶,主要为人“驱鬼”、“祈鬼”、“择吉”、“求福”之类。经典称“壮经”(亦称“巫经”),用壮语的土俗字(“sawndip”)书写。内容多是壮族的民间传说、历史地理、天文历象。师公大多主持丧葬、集庆、祛 灾等较大规模的宗教活动,故又称大巫。
壮族本土的宗教是摩(MOZ)教,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被当作封建迷信横遭禁止、批判,大量的《布洛陀经诗》遭焚烧,不少地区有巫公、巫婆,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备受打击,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壮族的摩(MOZ)教几乎灭绝。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落实,壮族本土的宗教——摩(MOZ)教才得于恢复。但60年代后绝大部分的年轻壮族人,很少了解本土的宗教是摩(MOZ)教和《布洛陀经诗》,也很少有60年代后年轻壮族人信仰本土的宗教是摩(MOZ)教,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层。
民间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壮族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历史典故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都涌现出许多伟大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一种文明所产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壮族也不例外,因而壮族杰出历史人物向来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出如下一些群英:
壮族历代名人 |
译吁宋 |
秦代西瓯部族联盟酋长。秦瓯战争时期,带领西瓯人抗击秦军的部族联盟领袖。 |
桀骏 |
秦代西瓯部族联盟军事首领、闻名中外的山地战开山鼻祖。 |
黄乾曜 |
西原黄峒壮族首领。 |
黄少卿 |
唐代西原农民起义领袖。 |
冼夫人 |
岭南地区俚人领袖,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
侬智高 |
曾建“大历国”、“南天国”。
|
瓦氏夫人 |
抗倭英雄。 |
卓定涛 |
2009年度中国十大原创歌手,09年度获得美国总统提名奖项“奥马奖”得主 |
卢六 |
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 |
萧朝贵 |
太平天国西王。 |
韦昌辉 |
太平天国北王。 |
谭绍光 |
太平天国慕王。 |
蒙得恩 |
太平天国赞王。 |
林凤祥 |
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
李开芳 |
太平天国北伐主将。 |
黄鼎凤 |
清代农民起义领袖。 |
吴凌云 |
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建“延陵国”。 |
郑献甫 |
清代学者。 |
陆荣廷 |
旧桂系首领。 |
岑毓英 |
云贵总督、清代抗法英雄。 |
岑春煊 |
两广总督。 |
卢焘 |
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长。 |
韦拔群 |
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 |
黄现璠 |
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 |
韦国清 |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甘苦 |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覃应机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世有现代壮王尊称。 |
李宁 |
著名体操运动员。 |
韦唯 |
国际著名歌唱家。 |
赵传 |
台湾著名歌手。 |
张弦子 |
大陆著名女歌手。 |
黄觉 |
大陆著名演员。 |
严当当 |
中国大陆民歌歌手。 |
汪小敏 |
2011花儿朵朵全国决赛总冠军。 |
莫慧兰 |
原国家体操队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