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介绍
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人(2000年统计数据),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5万人,黑龙江省为38.8万人,辽宁省为24.1万人。此外,还有14.8万多朝鲜族散杂居于北京、山东、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口由传统居住地东北三省迁往京津地区、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珠江下游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00年全州人口221万,其中朝鲜族有80万人,占我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1.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自治州下辖延吉、图们、龙井、和龙、珲春、敦化六市及安图、汪清二县,全州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4。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另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处于长白山的环抱之中,2000年全县朝鲜族有1.36万人。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语归属尚无有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我国朝鲜族现在使用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和朝鲜文。这种拼音文字,是在朝鲜王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1月创制,最初称为“训民正音”,简称“正音文”,俗称“谚文”,后改称朝鲜文。朝鲜文现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以前朝鲜文字中曾夹用汉字,现在都用民族文字拼写。
历史上朝鲜族信仰多种宗教,既有原始的万物有灵论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也有近代产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如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青林教、元倧教、檀君教、大倧教等。此外,还有人信仰佛教、儒教等。新中国建立后,这些宗教信仰在朝鲜族社会中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实,朝鲜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大,其信徒也明显增多。目前,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尤其是基督教发展速度较快。

服饰文化
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妇女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朝鲜民族服装的结构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头的笔直线条同领子、下摆、袖肚的曲线,构成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
传统女装
朝鲜族民族服装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场合,选用各种质地、颜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穿鲜红的裙子和黄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缤纷的条纹;婚后则穿红裙子和绿上衣。年龄较大的妇女,可在很多颜色鲜明、花样不同的面料中选择。
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在朝鲜语中叫“则高利”,是朝鲜族最喜欢的上衣,以直线构成肩、袖、袖头,以曲线构成领条领子,下摆与袖笼呈弧形,斜领、无扣、用布带打结,在袖口、衣襟、腋下镶有色彩鲜艳的绸缎边,只遮盖到胸部,颜色以黄、白、粉红等浅颜色为主,女性穿起来潇洒、美丽、大方;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是朝鲜族女子的主要服饰,腰间有长皱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分为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年轻女子和少女多爱穿背心式的带褶筒裙,裙长过膝盖的短裙,便于劳动。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长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缠裙为一幅未经缝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摆、裙带组成,上窄下宽,裙长及脚面,裙摆较宽,裙上端有许多细褶,穿时缠腰一圈后系结在右腰一侧,穿这种裙子时,里面必须加穿素白色的衬裙。
传统男装
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男子短衣朝鲜语也叫“则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长较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他们还喜欢黑色外套或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鲜语叫“古克”,
一般套在“则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绸缎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个口袋,五个扣,穿上显得特别精神。
朝鲜男子爱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长腰宽,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传统的朝鲜族服饰“裤子”,其裤裆、裤腿肥大。由于朝鲜族传统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统,人们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垫子或席子上,穿这种裤子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裤腿系有丝带,外出时可以防寒保暖。
传统儿童装
朝鲜族儿童服装主要是七彩衣,是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鲜族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或出于审美心理,或出于避邪的目的,意在让儿童美丽幸福,使孩子们显得更加聪慧、活泼可爱。还有的认为是过去朝鲜妇女善于保存各种颜色的布块,用来给孩子做衣服等等。
朝鲜官服
过去朝鲜族的官服,随官职、身份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上是冕服,用黑色绸缎做团领,受中国冕服十二章纹饰的影响,肩部亦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的纹饰图案。

建筑文化
传统的朝鲜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带,房屋正面朝阳,依山傍水,朴素洁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草房或瓦房,屋顶多为四面斜坡,房屋间数多,除灶间、牛房、碓房等房间外,其他全部为起居室。
房屋的门窗不分,房间与屋外、房间与房间之间都以滑动拉门隔开,拉即是通行的门,关则是窗或间隔,所以屋内敞亮,通风良好,出入方便。房屋取暖用的火坑称为“温突儿邦”(意为温石炕),即在厨房锅灶烧火,其热气和浓烟通过炕下通道出至户外,使整个炕面温热。火炕非常适合东北冬冷夏凉气候,也适合朝鲜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过去,朝鲜族一般不使用椅子和睡床,桌子和饭桌均是短腿的矮桌,不用时叠放在一边。火炕可作睡眠、用餐或开展其他活动的多种用途,这是朝鲜族传统房屋的特点。如今,传统的朝鲜族房屋在城市里已不多见,在农村其内部摆设也有所变化,然而在朝鲜族农村和城市部分家庭仍保留着“温突儿邦”。从朝鲜族住房习俗中也能看出其良好的邻里关系,他们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的和睦互助。村里谁家盖房子,各家均出人帮忙,这种劳动不计报酬,相应地,主人家也拿出好酒佳肴招待,以表谢意。
朝鲜族住房的构造,主要是木构架承重。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周边再砌上石块。外墙也是先立起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抹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充填沙土,但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墙的。内隔墙多用双面抹灰的板条墙。门窗为推拉式,门窗口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门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棂竖向排列密,横格间隔远,再加门窗口狭长,使得本来低矮的房身给人以挺拔秀丽之感。
顶多为四坡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上铺稻草帘或柳树枝条,上面抹泥,再覆盖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后用草绳编成网格,将整个屋顶包住,或用草帘逐层相搭接,将屋顶盖满,以防起风将稻草吹散。
在城镇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顶。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

饮食文化
日常食俗
朝鲜族过去有一日四餐的习惯。除早、中、晚餐外,在农村普遍还要在晚上劳动之后,加一顿夜餐。朝鲜族喜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系汉语译音,意为大酱菜汤)等。“八珍菜”是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菜肴。大酱菜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帶等以酱代盐,加水焯熟即可食用。辣椒不仅是菜肴的主要原料之一,也是主要调味品。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如酱腌小辣椒、酱腌紫苏叶、辣酱南沙参、咸辣桔梗、酱牛肉萝卜块等。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泡菜味道的好坏,是主妇烹调食艺高低的标志。朝鲜族菜肴食用后大都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参芪补身汤”,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汤”,冬天食用的野味肉和野味汤等。
日常进食及餐具的摆桌方法都有一定的规范,特别是在有老年人的家庭里,一般都要为老人单摆一桌。全家人进餐时,在长辈面前不许饮酒,用餐后在长辈面前不许吸烟,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节日、礼仪食俗
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如“神仙炉”是用牛里脊肉和各种海鲜烧成的火锅,味道鲜美,是入冬后一些节日的名菜;“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用狗肉加各种调料烧成的狗肉火锅,鲜美味辛,滋补强身,是入伏后一些节日里的名菜。明太鱼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菜肴,民间认为,清明节吃明太鱼,可保佑一年平安;吃明太鱼还有补肾壮阳的作用。朝鲜族所有的节日菜肴都要有冷盘和生拌。如生拌牛肉、生拌明太鱼等。朝鲜族在制作生拌菜时,要加适量香油和醋用以杀菌。节日的主食除米饭外,还有许多风味面点和小吃,如打糕、冷面等。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典型食品
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汤(又称补身炉、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民间游艺
民间歌舞
朝鲜族舞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包括农乐舞、长鼓舞、扇子舞、象帽舞、顶水舞、刀舞等。其中,农乐舞是朝鲜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由农乐游戏演变而来,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农乐舞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表演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站在打锣者之前满怀豪情尽情舞动,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此外,长鼓舞也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以独特而典雅飘逸的舞姿而驰名中外。长鼓舞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和统一,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
朝鲜族传统乐器有伽倻琴、筒箫、奚琴等。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演奏时一端着地另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稳雅别致。筒箫是朝鲜族民族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自其诞生以来就备受朝鲜族人民的青睐,其音色十分优美,是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种弓弦乐器,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所创造,故而得名。
民间娱乐
朝鲜族摔跤
朝鲜族摔跤历史悠久,是民间最普及、最受欢迎的比赛项目。按传统,摔跤比赛通常在5月端午、8月秋夕等节日进行。朝鲜族摔跤一般要求参赛双方都赤脚,穿短衫裤,右腿套着粗布带,左手抓对方的右腿布带,右手互相抱腰。比赛中先将对方摔倒为胜者,头等奖品一般为一头黄牛。赛后优胜者骄傲地坐在得奖的黄牛背上绕场地一周,观众为之喝彩,过去还曾有胜者回家后摆些酒菜款待乡亲的习俗。
荡荡秋千与玩跳板之俗
秋千与玩跳板在朝鲜族风俗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每逢端午或秋夕等节日,平时足不出户的姑娘和年轻妇女们都会穿着鲜艳的朝鲜族女装,三五结伴聚集在秋千和跳板场上荡秋千或玩跳板,如今这些也由游戏变为传统的体育项目。秋千是在比赛场地竖起两根数丈高的木柱,秋千荡绳一般用麻或染布编织而成。荡秋千一般以高度定胜负。荡秋千时,少女的长裙在空中飞舞,有时像展翅飞腾的白鹤,有时像白鹤扑向地面,有时又像一只彩凤钻入云天,无限的快乐使人们忘却了一天的疲劳。跳板设施较简单,用一块一定长宽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支架上即可。跳板比赛时,一人坐在中端压住,两端各站一人,互相跳跃,我上你下,越跳越高,高度可达3、4米。随着跳板的一起一落,腾空而起的妇女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式。技巧娴熟的还在跳跃的一刹那表演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劈腿、弯腰、套花环、舞扇子、耍藤圈等,动作急缓有致,轻盈优美。荡秋千和玩跳板,充分显示出了朝鲜族女性的娇健和轻柔。据说,秋千和跳板起源于那个被儒家道德束缚的时代,深居简出、不易出门的姑娘媳妇们借荡秋千和玩跳板时的一跳瞥见院子围墙外的世界。

相关节日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过节时除节前准备饮食外,还会根据季节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增加节日乐趣。
元日
元日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除夕之前,各家把室内外打扫干净,拆洗衣被,布置房间,搞好环境卫生。人们还兴贴“个长生”——以山、水、石、云、太阳、松、不着草、龟、鹤、鹿为内容的年画。元日凌晨,雄鸡第一遍打鸣,全家老幼立即穿衣下炕,摆上香火,共祭祖先;接着向老人叩首拜年,吃完早饭去给邻居和全屯老人拜年。岁撰非常丰富,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早上一般吃打糕或大黄米饭,菜肴有各种鱼肉荤菜以及各种素菜山珍。男人喝特制的“屠苏酒”。“屠苏酒”是用桔梗、防风、山椒、肉桂作原料而酿制的一种药酒。习俗认为,元日喝这种酒可以祛邪陵灾、增寿长命。午餐与晚餐喜吃“满德团”或
“德团”。“德团”(朝鲜语音译)是一种汤,把大米面捣成大粘团儿,再把它控成圆条,切成薄片,煮在鸡肉或野鸡肉汤里(牛肉汤亦可),再放香油和紫菜。“满德卜”是在“德团”里放进包有肉馅的三两个大饺子,用时先把大饺子用筷子拨开和在汤里吃。白天,以村屯为单位组织拔河比赛和射箭比赛,妇女们跳跳板,儿童们放风筝。晚上,老年人打“数千”(纸牌),少儿们玩捉迷藏或“燃灯赛”,青壮年男女则参加歌舞晚会,十分热闹。
上元节
上元节吃“药饭”或“五谷饭”,早晨还喝“聪耳酒”。据说“聪耳酒”可使人耳聪目明,因此每人都喝,哪怕只次一口或是只尝一口。药饭,是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外加大枣、松籽等混合煮成。五谷饭,是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等五种谷物混做而成。上元节吃五谷饭,意在祝当年五谷丰登。这天也要举行文娱体育活动,其中有“迎月”、“踏桥”等项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迎月”,晚饭后大家举着火炬集合于广场,然后在统一号令的指挥下同时出发,奔向东山最高处去迎观元月。据说,谁先登上最高处而望见了初升的元月,谁就最有“福”。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来回路桥。据说,此夜踏桥,能使人当年安宁无恙。
寒食
寒食如同汉族的清明节。各家纷纷前往自己祖先的坟地进行扫墓、祭祀活动。同时还为坟地添象,并在周围植树。
端午节
以电为单位合率几头猪分给各户供节日食用
。每家还要做文说和蒸讲,有的还做小豆包。按照习俗,人人都应该喝几回营蒲酒或浊酒,认为艺蒲酒能避邪气。同时,还要举行运动会,以荡秋千、摔跤为主要项目进行比赛。现在,端午运动会的内容更加充实了,增添了足球、排球、乒乓球以及各种田径比赛。
秋夕
朝语叫“嘉徘”节。每年秋收之后,新谷登场了,人们为庆贺丰收,感谢祖神保佑,择定仲秋中的某一吉日来欢度对秋夕对。在人们的匀惯认识上,秋夕重于端午。端午节,屯里只是率猪,秋夕节却要宰牛。各家都用刚收获的新谷制作打糕和播讲,同时也要祭祖、扫墓。屯与电、村与村举行体育比赛,全村、全屯的人都前往观看助威,气氛十分活跃。节日活动常常持续数日。解放后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民把秋夕节改在“九三”或“十一”国庆节一并欢度,其庆典就更为隆重了。

人生礼仪
成人礼
在朝鲜族的成人礼中,女子要行笄礼,要盘发插笄,这种成人礼习俗可能受到古代汉族礼仪的影响。
婚俗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有送的青缎、红缎等财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娘家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
,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
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前去迎亲前,要向父亲和长辈辞行。新娘家为新郎准备了丰盛的喜筵。新郎坐到案前,要先喝三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了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传说,红为阳,可驱邪避鬼,让鸡衔上辣椒的风俗缘于此,也隐喻着早生贵子之意。碗里要埋上鸡蛋,饭中蛋寄托着祝愿生儿育女、生活美满之意,一般埋三只蛋,新郎吃掉一半,另一半要留给新娘吃。新郎新娘互换礼品后,要行“交拜礼”。
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丧葬习俗
朝鲜族自古以来,将孝道视为万行首,因而在丧礼与祭礼中,比其他礼仪更彻底的体现了崇拜祖先的观念,逐步形成了丧礼、祭礼程序。
朝鲜族多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也实行火葬。
在朝鲜族社会,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朝鲜族老人死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朝鲜族丧礼包括出现丧事至丧祭仪式结束的一切礼仪,如临终、招魂、收尸、发丧、袭脸、成服、吊丧、葬礼、三虞祭、卒哭祭以及小祥、大祥等。祭礼只包括忌祭、时祭、俗节祭等。过去一般停灵三、五天、甚至七天,现在一般停灵两三天。过去把棺材放入丧舆里,由村里的青壮年抬着出殡。现在一般不用丧舆,农村以牛车,城市以汽车代之,而且城市里已实行火葬。过去,墓地多请风水先生选定,现在基本没有此习,只是村里年长者到附近的山上选择适葬的地方,一般多为阳山坡。
丧俗中,有一种叫“饭含”的程序。饭含,指在入棺之前往死者口中放入米粒。一般使用出嫁时带来的米。拿柳木做的勺,分左中右三次,从第一勺起依次叫“百石”、“千石”、“万石”,然后放进三枚铜币,依次叫“百两”、“千两”、“万两”。“饭含”完毕后,就用白布条或麻布把尸体绑上几道,装入棺材内。为了依靠集体力量办理丧事,从前在朝鲜族聚居的乡村,出现过“治丧契”一类的民间组织,负责团结邻里,发扬互助协作精神,共同解决丧葬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民间禁忌
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
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每当迎接“八•一五”老人节和“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要为老人和儿童们多办实事,比平时更加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吃。

历史典故
朝鲜族名人轶事
郑律成
(1918—1976)作曲家。原名郑富恩,原籍朝鲜,1918年8月13日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的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春,郑律成随同一批朝鲜进步青年来到中国南京,进入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郑律成留在义烈团从事秘密抗日工作,并在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结识了冼星海。1937年初,郑律成在上海参加了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并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首歌曲《战斗妇女歌》。1937年10月,郑律成到延安后,先后进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郑律成在“鲁艺”任声乐教员期间,创作出一系列重要作品,如歌曲《延安颂》、末完成的军歌合唱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此外,还有歌曲《延水谣》、《新山歌》和大合唱《抗日骑兵队》等。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曾参加过多次战斗。1944年1月回延安。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们的进行曲》、《日本反战同盟歌》等。
1945—1950年,郑律成回朝鲜工作。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作品。1950年郑律成定居北京,并加入中国籍。他深入工厂、农村、边防,为工农兵创作,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采伐歌》、《兴安
岭上雪花飘》、《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我们多么幸福》、《星星歌》,以及歌剧《望夫云》(1957)等。
郑律成一生共创作了300多首各类声乐体裁的音乐作品。他力图从音乐形象去考虑创作,寻求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其音乐风格率真纯朴、奔放洒脱、充满激情。他善于吸取民间音乐素材,取于融化外来音乐语汇,形成自己的朴实流畅、优美亲切的旋律特点。他的歌曲作品已收入《郑律成歌曲选》,197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选编出版。
赵南起(1926—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吉林省永吉县人,朝鲜族。1945年9月赵南起在永吉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同盟,同年12月入东北义勇军桦甸第7支队,参加肃清日伪军残余力量和土匪的斗争,后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1947年2月赵南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延边地委任组织干事等职。赵南起于1949年任吉林省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员,1950年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参谋,同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任参谋。1951年冬,在反美国空军的“绞杀战”中,赵南起参与军事运输的组织工作。1955年赵南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学习。1957年赵南起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1958年回国后赵南起任吉林省军区延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通化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兼延边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吉林省副省长。1982年起,赵南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书记,吉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85年赵南起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1987年赵南起任总后勤部部长,被选为中共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88年4月赵南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金哲(1932—
)现代朝鲜族诗人,原名金龙燮,出生于日本下关,幼年曾随在渔船上当锅炉工的父亲,流落于台湾、南洋一带。1945年中学毕业后,金哲当过小学教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某部担任文工团编导,写过《血红的日记》等诗篇。1953年金哲回吉林省延边任《东北朝鲜人民报》文艺副刊编辑和记者,发表《拔界石》等诗作。1956年金哲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2年后金哲先后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延边文联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金哲的第一部诗集是1957年出版的《边疆的心》,以后陆续出版的作品有诗集《东风万里》(1958),长篇叙事诗《破晓》、《晨星传》,叙事诗集《金波荡漾》,抒情诗集《山乡之路》、《伽耶琴集》、《通往太阳的路》、《人世间》等。1982年金哲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他的诗乡土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感情丰富,韵律优美。
李旭(1907—1984)现代朝鲜族诗人,曾用名鹤城,笔名月树,出生于海参崴,3岁时随父母来到吉林省延边定居。李旭青年时代曾在农村劳动,担任过小学教员。1925年李旭发表处女作《生命的礼物》,此后创作了《罪囚》、《愤怒之歌》等抒情诗。1946年,李旭担任延边文艺协会文学部部长,负责编辑文学刊物《火花》。1948年李旭从东北军政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大众》杂志社任总编辑,兼延边图书馆馆长。翌年,诗集《北陆的抒情》问世。自1951年起,李旭任教于延边大学,讲授世界文学。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还出版有诗集《北斗星》(1947)、《故乡
的人们》(1957)、《长白山下》(1959)、《李旭诗选集》(1979),他的诗作哲理性强,以简洁凝练见长。
崔美善 (1934—
)中国舞蹈演员,朝鲜族,1951年考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研究班。1952年崔善美入中央歌舞团,开始舞台生涯,1962年调入东方歌舞团独舞演员。她的舞姿舒展、典雅,热情而不失含蓄。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她领舞的《孔雀舞》获金质奖。